Muse通过揭示实时的、多维度的细胞群情况,使得更快速、更准确的试验决策,以及更高效的试验流程成为可能,同时大大增进了用户对细胞健康的认识。
对于刘延东同志要更加关注科学长远价值的论述,杨卫深有感触。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并重的科研诚信工作体系,在科技界树立弘扬科学道德的旗帜,构筑风清气正的健康学术生态。
科学基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结合学科交叉融合汇聚与学科分化并行发展的趋势,从跨学科科学问题产生、科研组织方式、里程碑设定、路线图描述等方面,设计高效率资助体系,充分体现成果共享、协同汇聚、交叉创新,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同时,积极培育领军人才和团队。稳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规模,完善评审标准。今后一段时间,科学基金要深入分析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找准突破瓶颈制约的发展路径,明确可能取得原创突破的战略方向,全面加强科学基金发展战略筹划。
科学基金为繁荣我国基础研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托马拉萨认为,这个发现有助于促使研究人员以后研发能够诱导有效抗体反应的疫苗。
这3种蛋白都是HIV基因编码的,也都是一种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病毒抗原。RV144疫苗能够诱导特异的免疫球蛋白A,后者会削弱由疫苗诱导的免疫球蛋白G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例如,病毒学家杰罗姆•金等人也发现,RV144疫苗保护了31%的人没有感染的原因在于,一种称为V2的抗体起了作用。针对V2抗体的关注为疫苗研发者提供了一定的观察方向,但它不会成为所有研究的答案。
而混合疫苗就是研究人员在分析大量HIV基因序列以及人体免疫反应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设计优化基因序列制造出的疫苗。尽管这一实验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的,但也为人类利用疫苗战胜艾滋病带来了希望。
利用这3种病毒成分作为抗原制成疫苗后对恒河猴接种后,研究人员又先后用致病性最强的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模拟自然感染它们6次。这表明,血液中和HIV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A与免疫球蛋白G的比值有可能是疫苗效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记。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都是抗体,如果它们竞争结合到HIV外膜上的相同位点,免疫球蛋白A就会阻断免疫球蛋白G激活机体中自然杀伤细胞(主要分布于人体外周血中的一种免疫细胞)的活性,也就阻碍了疫苗诱导的抗御HIV的作用。此外,主导RV144疫苗试验的美国陆军HIV研究项目(MHRP)的研究人员也在总结RV144疫苗效果不佳的原因。
2013年,防治艾滋病的进步之一体现在疫苗研发上,尽管其现在仍然处于低迷状态,甚至让人绝望,但仍有亮点。所以金认为,V2抗体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研究中有所不同,而且V2抗体可能只是提供保护作用的一种相关物质。针对HIV变化多端的特点,这种混合疫苗提供了一个特别明确的思路,应当利用HIV的多个抗原研制疫苗,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广泛的免疫应答,从而有效对抗所有常见的HIV感染。结果显示,接种混合疫苗的12只恒河猴在受到SHIV连续6次攻击后有9只受到感染,只有3只安然无恙。
研究小组发现,在抗体之间以前未知的一种相互作用阻断了疫苗的保护效力。研究人员对这种混合疫苗寄予更高希望的原因还在于,此前的多种艾滋病疫苗都是针对致病性较弱的HIV亚型,但这种混合疫苗针对的是致病性最强的SHIV。
显然,这个结果相较于RV144疫苗的试验结果有了天壤之别。因此,研究人员希望能尽快启动对人的试验,以检验其对人体的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采用的是拼接的方法来研制疫苗的。这也意味着,对RV144疫苗刺激产生的V2抗体还要做更多的研究。env基因编码HIV的包膜蛋白。但是,在HVTN 505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中,HVTN 505对V2抗体进行刺激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保护反应。此外,实验中使用的SHIV的攻击剂量是人类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时接触病毒量的100倍,这也意味着混合疫苗的保护作用更为强大。因为当时共有1.6万名成年人参与RV144疫苗试验,但结果只能把艾滋病的感染率降低31.2%。
他们把HIV的3种主要蛋白gag、env与pol混合在一起,研发出马赛克疫苗。艾滋病疫苗研发:低迷之中有亮点 2014-01-26 06:00 · Daniel 2013年,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依然在努力研发艾滋病疫苗,有失败,也有成功,这些都为为人类利用疫苗战胜艾滋病带来了希望。
研究人员以此计算,认为混合疫苗对恒河猴的保护作用高达87%~90%。gag基因编码HIV内部的核心蛋白,包括基质、衣壳等3个蛋白。
马赛克疫苗带来希望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丹•巴鲁克和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的尼尔森•迈克尔等人在2013年10月24日的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他们利用HIV设计的一种混合疫苗对恒河猴接种后,这些灵长类动物感染HIV的风险能降低90%。对失败疫苗的总结在2013年5月2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美国杜克大学人类疫苗研究所免疫反应和病毒学实验室主任乔治娅•托马拉萨研究小组,对在泰国进行的不太成功的RV144疫苗试验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因此,疫苗对血液中拥有免疫球蛋白A的志愿者的保护效果不好,而对血液中具有较多免疫球蛋白G的志愿者的保护效果较好。例如,在2015年研究人员准备在南非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对RV144疫苗改进版本的新试验。pol基因编码HIV的蛋白酶、整合酶和逆转录酶。然而,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12只恒河猴在3次接受SHIV攻击后全部受到感染
这种疫苗的工作机制是影响人体内一种激素的作用。血管紧张素是由肾脏产生的,但是基本上不执行必要或关键的功能,因此抑制其作用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研究表明有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用药或者偶尔用药,这意味着他们的血压一直保持在高位。疫苗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施放抗体,阻止血管紧张素II与肌肉接触。
日前一种新式疫苗研发成功,一年只需注射两次就能成功控制血压,让人免去每天服药控制血压的负担。而且一次注射能持续作用六个月左右才需要进行下一次注射。
这种新药包含血管紧张素IIDNA片段。同时以前也有饮用脱脂乳来控制血压的研究。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实施人体试验。很多患者长长忘记用药,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症状不明显,他们在大部分时间感觉良好。
相关专家对试验结果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名为血管紧张素II的激素能够让肌肉周围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注射成功的降低了激素与肌肉的接触,同时将血压降低到更安全的水平。有些高血压患者能够通过低盐饮食和锻炼来控制血压,但是很多患者必须用药才能控制血压。
实验人员将真正的疫苗和仿制品注入老鼠体内,结果表明真正的疫苗能够在六个月内使老鼠血压保持低位。这种疫苗每年只需要注射两次就能控制血压。